当前位置:71优秀范文>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推荐12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2022-06-22 03:46:19会员整理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的书目。它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建立晋朝的故事。今天,我又仔细阅读了几章,我一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书中的各路英雄好汉都描写得生动有趣,个性分明,尤其有几个故事让我记忆尤新。

舌战群儒,便是我最喜欢的桥段之一。内容为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都在迟疑,是和是战难以定夺。最后诸葛亮与东吴群臣在东吴的议事厅舌战群儒。诸葛亮羽扇纶巾,温文儒雅,面对咄咄逼人的众臣,他沉着冷静,头头是道地分析当今天下局势,以他的聪明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将群臣和孙权说得心服口服,终于说服群臣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诸葛亮豪情壮志,心怀天下。

挥泪斩马谡,这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故事是写马谡自告奋勇驻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也不听部将王平的建议,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不占据城池,居然跑上了山上,结果被张郃军队杀得大败,最后的结果是街亭失守,使蜀国原本十分有利的的形势处于被动。尽管诸葛亮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华,但为了整顿军纪,顾全大局,他毅然决然将马谡斩首示众。当时斩马谡时,诸葛亮泪流满面,几乎站不稳,他何尝不知道马谡的才华,他也真的很爱惜这个人才,可是,如果不斩马谡,那么会动摇军心,人人都不会遵守军纪,如果军纪不严明,那军心就如一盘散沙,必定大败,所以,即使有万分不舍,诸葛亮还是狠下心来,只为他心中装满了蜀国。

读到这里时,我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眼中只有军纪,只有蜀国,没有个人私情,这该有多大的毅力啊。

温酒斩华雄,也是我喜欢的桥段之一。故事是写当时董卓当权,把持朝政,各路诸侯兴兵声讨。交战中,先后有四位诸侯的悍将被董卓的部将华雄所杀。此时,关羽自告奋勇,愿意与华雄一决高下,曹操端了杯热酒为他壮行,关羽没有喝,他豪气十足,说等他斩了华雄再来喝。果然,在温酒未凉之际,关羽就提了华雄的首级,令各路诸侯目瞪口呆,惊诧不已。看到这里,我眼前仿佛浮现了这位虎将的虎胆、豪气。华雄在当时可是让众将都闻之丧胆的一员悍将,他高大威猛强悍,杀气腾腾,视其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杀人如杀一只鸡一样,但关羽却丝毫没有被唬住,没有丝毫的畏惧,两人只交战几个回合,就决出胜负。可见关羽武艺更在华雄之上。真是一位虎胆英雄啊。

《三国演义》中类似的故事数不胜数,我从中了解到各路英雄好汉的情操,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甘愿牺牲自我。我从中获益匪浅,我一定要好好地把它读完,更多地了解三国历史。

篇二: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在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的一本历史小说。从它开始历史小说正式登陆文坛,并成为一大文学的潮流,经久不衰。

这部书有非常多和我们学习的人。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张飞终于等形象,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典型。诸葛亮的冷静,勇敢,机智,还有神机妙算,令我佩服,他用空城计驱赶走了,带着大军的司马懿;虽然曹操的狡猾令我非常不喜欢,甚至对他心怀不满,觉得他是一位不良之士。但他善用贤士,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得不让我佩服,不得不说也是我们该学习的对象。

至于周瑜,虽然他也是非常的智慧,但他也是一时糊涂,赔了夫人又折兵,又被诸葛亮气死,实在是让人惋惜:刘备不愿还荆州,说等攻下西川在归还荆州。周瑜想着,我们假装替他去打西川,到时突袭荆州就可以了。鲁肃再次来到荆州,跟诸葛亮讲:“江东愿意出兵攻打西川。”诸葛亮假装满意说道:“大军经过荆州时,我们必定出门迎接。”

周瑜听到诸葛亮亲口答应,将出城犒军的消息,哈哈大笑说道:“他也中了我的计!”读到这的我,不由得为刘备感到焦急,会不会终于真的攻下了荆州了呢?但我想错了。周瑜率甘宁、徐盛、丁奉及3000兵马来到荆州城下,城内还是没有动静,正在犹豫,忽然听到一声炮响,从上涌出来无数全副武装的战士。只见赵云登上城楼说道:www.71best.cn“诸葛军师已经看穿了周都督的假道灭虢之计!”周瑜听了回马就走,到时看马报告说,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分4路杀来。

我不由得为刘备他们感到高兴,终于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周瑜带领人达到巴丘。的时候,诸葛亮给周瑜送了一封信,劝周瑜不要攻打西川,终于看完信,长叹一声,拿过纸笔给孙权上书。周瑜对众将说:“我寿命将尽,不能再为国家效力,你们要尽力辅佐主公,成就千秋大业!”说罢便昏死过去很久才清醒过来,仰天长叹,说道:“既然生下周瑜,何必生下诸葛亮!”大叫一声,气绝身亡,享年36岁。诸葛亮夜观天象,见有将星坠落,笑道:“周瑜死了。”刘备命令人打探,周瑜果然死了。

上面这个故事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篇故事,它讲述了三国时期的斗争,人们想尽办法除掉自己的敌人,虽然我觉得心狠手辣,但是也可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此外也有很多故事令我感动:辕门射戟让我感受到了吕布的仗义、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我觉得曹操这个人,真贪婪,想得到权利完全不顾一切。而且里面的忠义的关羽和果敢的张飞,还有善用贤臣的刘备、机智妙算的诸葛亮也不得不让我佩服他们,但后来又为他们的死而感到惋惜。

里面的故事情节打动人心,在我认为,在四大名著中应该排名第一的,比起《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更能触动人心。

篇三: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献帝软弱无能,朝廷里乌烟瘴气,十常侍与董卓等人将汉高祖刘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毁于一旦。正所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为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群人站了出来,决意要挽救这大好河山。

我前前后后总共看了三遍三国演义,初看大约是在三年级,这时的我最喜欢刘备:一来他身为汉室宗亲,拥有纯正的皇族血统,他要光复大汉是名正言顺的;二来他以仁义为本,不像刘表那样残暴,动不动就乱杀下属,更不像董卓那样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爱戴;三来他手下谋士如云,武将如雨,文有卧龙凤雏,孔明庞统,武有五虎大将姜维魏延,怎么看他都应该一统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捉去,杀害了。刘备誓要为二弟报仇,他不顾军事诸葛亮的阻拦,率领全部士兵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还葬送了诸葛亮与周瑜苦心经营的孙刘联盟;紧接着,三弟张飞也因醉酒后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杀害;最后,刘备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2岁。在他死后诸葛亮苦苦维持着蜀国霸业,但终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马懿的奸计,蜀国就此消亡了。看到这,我无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级下册的时候,这时的我渐渐对刘备产生了反感:吕布对刘备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说:当时如果没有吕布射戟解围,刘备很可能就死在袁绍手下了。而白门楼一事,吕布与曹操战败被擒,白门楼上,吕布需要玄德公解围,而刘备只一句话,就将吕布杀害了,这难道可算是仁义之事?吕布虽然不义,但毕竟他去冀州时并未害刘备的家属,他对刘备有恩,但刘备却将他杀害,这可算得是恩将仇报?刘备如同汉献帝一般软弱无能,遇到一点困难就求助别人,就连说客他也无法应付——连耍耍嘴皮子也不会。当初鲁肃来要荆州时,还不是军师诸葛亮解的围?东吴的鲁肃周瑜,蜀国的诸葛亮,苦苦经营的孙刘两家反曹联盟不也是毁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说,蜀国的灭亡,刘禅的乐不思蜀的骂名呢,都是刘备引起的!

第三次翻阅三国演义就在这个暑假,我已将注意力转到了另一个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礼贤下士,不畏强权,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诸葛亮更胜一筹:当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大公无私,流着泪按军法处置了他。但许褚一怒杀了许攸后后悔不已,请求曹丞相以军法处置自己,曹操并没有这么做,他问许褚,既然已经损失了一位谋士,为何还得损失另一位猛将?这件事让许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曹操。当关羽被擒时,曹操亲自为关羽松了绑,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当关羽为寻找主公,而离开他时,曹操并未翻脸不认人,赠其锦袍,给予盘缠;当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直杀到黄河渡口斩了秦棋后,夏侯惇出来阻挠,说这关云长实在欺人太甚,要与关云长拼命时,张辽带着曹丞相的亲笔书信跑来,请夏侯将军放了他。这曹操是否才是真正的仁义呢?当白门楼陈登被擒时,曹操不念旧时他舍去了自己的仇怨,亲自为陈登松绑。陈登宁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场,在他死后,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属,这难道亦非仁义?曹操想要称帝,荀彧出来阻难,曹操记恨,但听闻荀彧的病,还是送去了一盒点心去慰问。因为杨修等人引发的一点小意外,送去的点心盒是空的。荀彧见后,以为是曹操记恨自己,便拔剑自刎了。他死后,虽说少了曹操的一块心病,但曹操还是吩咐厚葬他。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也绝非偶然,典韦舍命救曹操也无一不体现出曹操礼贤下士,这为他今后的霸业打下了基础。

正所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你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那些义薄云天的英雄,那一段段传奇故事,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话。

篇四: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心血之作,被后人评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品读《三国》,让我沉浸在乱世之中各色人物的明争暗斗,如临战场的金戈铁马,亲历历史的一角。

作者在朝代更迭的这段时间里写下了这部乱世纷争的巨著,于此应有抒发自己内心愤懑的意欲,用纸笔述说自己内心的无奈和心酸,亡国的苦楚。在人物的塑造上也有不一样的烘托,描绘出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好比身有汉室血统的刘备,便是名正言顺的汉室复兴者;而作为一方霸主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副奸雄与乱臣的形象。

且撇开这两人的对比,话说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而逐鹿中原。在战争开始的前期,汉王室的存在虽然名不符实,但是各路英雄好汉依旧在明面上听从汉帝的安排,要讨伐征战也是带着汉帝的名义攻讨。此时的汉帝就成了群雄眼里的香饽饽,谁手里掌握了汉帝的命脉,谁就具有战争的主动权。曹操就在这较量里脱颖而出的,虽然被世人不齿,但是这并不影响曹操的雄途霸略。真正让曹操背负乱世奸雄的头衔应该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样的一句断言。但是,我看到了曹操在人生中对自己的定位,虽然被他人看来是一句实为得罪人的话,可是曹操敢坦言说出,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嘴里说一套背地做一套,我觉得这是一种胆气,是一种豪迈的胸襟,且不要着急,因为曹操在礼贤下士的时候可以体现。

作为一方霸主,没有贤能之士相佐是万万不行的。可见曹操的御人之术名不虚传,能得到众多才子佳人的真心实意的辅佐必然有他的独到之处。以礼相待,尊重他们的存在,让众人发挥自己所长让曹操赢得军心。好比在疆场上遇到勇猛之士,曹操下令不许放冷箭;遇到能人,放下身段礼让三分。这些都是曹操的真实写照。正如他在《短歌行》里写到的,渴望更多的人投奔他的阵营,共成大业。“乱世奸雄”,不过如此。

作为汉室正统的刘备,同样也是一代枭雄,以德服人,在麾下众人的帮助下占据一席之地,也算是一位有才能的君主。在这里我就不仔细介绍了,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三绝中的“义绝”和“智绝”。

“义绝”关羽,是刘备的二弟,丹凤眼,卧蚕眉,仪表堂堂,使得一手青龙偃月刀,有万夫莫当之勇。对于关羽,看过《三国》的人想必对温酒斩华雄等事件都了然于心。义薄云天的关二爷在上述提到过曾在曹操的军营里待过,但是关羽不忘兄弟义气,没有被曹操招降,而在听到大哥刘备的消息后毅然离开,过五关斩六将,回到了刘备身边。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念及曹操礼待的私义,放了曹操一马。可见关羽对于义气看了极重,都说战场无交情,关羽能在这种极为严肃的场合下遵行本心,让我佩服不已。

再说“智绝”诸葛亮,孔明先生无论在多困难的环境中都透发着无与伦比的自信,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料敌先机,算无遗策,令人望尘莫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的恩情行牛马之力,说说可以,不过我不信,一个才智过人的人不问世事,避世不出,怎么可能为了一份恩情白干那么多年,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诸葛亮应该想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天下,让毕生所学有用武之地罢了,当然,理由要高大上,我并无曲解的意思,而是表达个人观点。

《三国演义》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像黑老三张飞,老将不老的黄忠,都有特色鲜明的性格特点。书中蕴涵了不同的做人待事的道理值得我们品味,在此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虽然书里有着许许多多的精髓,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挑拣出其中的糟粕,例如严重的忠君思想,荒诞离奇的神鬼论等等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我们时代看似多余的事物,在那个时代也有着特殊的含义,我们看透不看破,细细品味一本好书,为生活加点料。

篇五: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到了他们二人。可最后,凤雏庞统乱箭穿心,惨死于落凤坡;卧龙诸葛一生呕心沥血,却终究未能一统天下,甚至被曹军攻破,灭国。

读罢《三国演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神机妙算诸葛亮了。在最开始,三国之势并未形成之时,诸葛亮目光长远,看事敏锐。他通过对作战双方的长处和弱点进行分析,并在作战前,仔细了解观察作战地形,从而战胜对方。其中最为家喻户晓的当属“空城计”这一战。孔明(诸葛亮的字)通过对司马懿心思的揣摩,利用司马对他长期形成的一种固有认知: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第九十五回),大胆采用疑兵之计,暂退曹军解除了危机。孔明无疑是睿智的,但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惊才艳艳的谋士,在《三国演义》这本小说之中却成为了倍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他饱含争议的原因主要与书中所传达的以下几点思想有关。

其一,迷信。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作者秉持着“尊刘贬曹”的思想观念,宣传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对诸葛亮这一角色进行了重笔墨的艺术加工,将其美化成了一位“先知先觉”的神人。例如在诸葛出场之时的隆中对之中,他便告诉刘备说,他通过夜观天象,发觉刘表将不久于人世,这无疑使诸葛亮身上拥有了封建迷信的色彩;而在诸葛亮将死之际,更是出现了所谓的“若七日之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接着就出现了第七日魏延进帐踏灭了灯,诸葛死去。孔明竟是被描写成了一位“知凶定吉,断死言生”的神人。更遑论在全书之中时常会出现的“锦囊妙计”,以及那十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之战”中所谓的“七星坛祭风”。文中相似的描述数不胜数,倒使孔明显得多智而近妖,成了那神仙一般的人物,却与那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背道而驰了。

其二,“忠贞”。这个忠贞的引号,不代表历史中的孔明不是一个忠臣,而是因为书中的诸葛太过“忠贞”。历史上,孔明在刘备死后,感提携重用之恩,即使是面对才华并不出众的刘禅也依然兢兢业业,矢忠于刘氏天下。而在小说之中,他却因作者的思想,被政治化,他的忠贞也成了政治争斗的工具:诸葛亮乃天纵奇才,却依然知恩图报,没有一丝一毫叛主之心。作者通过刻画诸葛亮“谨慎”、“谦逊”、“严于责己”等个人品质,又通过一系列经过美化的“清明”政治措施,将他塑造成了一位封建社会“完人”的典型,借此使有志之士能够忠心于国家,同时也盼望着有杰出的政治家来实施“王道”和“仁政”(选自《三国演义》前言)。

以及最令我在意的赤壁之战。在那个战火纷乱的年代,赤壁之战是决定三国分立的决定性事件。先有诸葛亮舌战群儒说服吴国共同抗曹;又有孔明草船借箭化解周瑜的刁难;更有“七星坛诸葛祭风”。看似在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中,诸葛亮并非主角,但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为了烘托诸葛的聪明才智及心胸宽广,原本名震江东深明大义的周瑜,在作者笔下成了嫉妒孔明才华,处处刁难诸葛的心胸狭隘之辈。可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却因这作者所持的错误观点,不仅对农民起义军进行了直接的诬蔑,还通过扬蜀、贬曹、弱化吴国来引导他人。周瑜便是这其中的受害者之一。想历史上,公瑾(周瑜的字)在孔明还未出隆之时,便早已名扬江东,征战四方。而他想要除掉诸葛也是因为双方的政治立场不同的大义,可在作者笔下却成了私利。而这著名的赤壁之战也是公瑾的指挥有方,战略得当,却为了美化诸葛,成了孔明的主意。可悲可叹!

总而言之,历史中的诸葛绝不负卧龙之称,但却也并非小说之中那样如先知一般的“完人”。

篇六: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普朝。书中有很多故事已经是谁都知道的比如桃园三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火烧连营,关羽大意失荆州,马谡失街亭,七擒孟获,三顾茅庐,空城计智取司马懿,六出祁山,草船借箭等,书中还有几个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非常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非常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战功,比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看到他与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起去找刘备,最后终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场面,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最后再说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可以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他的谋略无不可以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便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最终导致他们没有好的水军叫将领,也没有识破庞统为他设下的连环计,结果大败而归,全军覆没。最后让司马家族中的司马炎统一天下。

这本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好词好句,比如这句,眼看曹军骑兵就要追上,众将劝刘备赶快率军先走,但刘备不愿丢下百姓。他说:“凡能成大事者,都要优先照顾百姓的利益。现在百姓都愿意跟我走,我怎能抛开他们不管?”众将听了都很感动。这句话运用了语言描写,写出了刘备性格仁义,危难之时顾全大局,敢于承担责任,都到了全体将士的尊敬。

刘备笑道:“人能驾驭马,马怎能害人?”伊籍觉得刘备见识高远,暗暗佩服。这句话用了语言,刘备因为送“的卢”而得罪刘表,被派往新野。路遇谋士伊籍拦马劝诫,而刘备的豁达和认知的明白,让伊籍刮目相看,而后伊籍多次帮助刘备逃脱险境,也是由于伊籍内心对刘备的佩服而为。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要果断判断,学习中只要取长补短,才能战胜一切困难,我感谢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让我明白了这么多。

篇七: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鼎盛,天下了花落谁家,谁能一统三国?看《三国演义》就能知道。而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里面的“三雄”。所谓的“三雄”即“智雄”诸葛亮。“义雄”关羽,“奸雄”曹操。

“卢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也能从这句诗中可看出诸葛亮的才能。而更有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也能看出诸葛亮的智慧,在《三国》中诸葛亮是“智者”与“忠臣”的化身。诸葛亮被请出山后就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这就是诸葛亮的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智慧是很多人都无法比的,所以在周瑜死时怒吼:“既生瑜,何生亮”而说起诸葛亮的“忠”,在我看来是“愚忠”,因为他在刘备死后把蜀国所有大事小事全部都自己过问,唯恐辜负了刘备的托付,最后导致他劳累猝死在五丈原中。他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如果说诸葛亮没有把权力过于集中在他自己身上想必他就不会那么早死去,二就是因为他的“智”与“忠”才会扰了他在新野的宁静。有时候,“智”与“忠”也是一种不幸,平平淡淡才是真。可处在乱世之中的诸葛亮他没得选择。

“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就是描写关羽的句子,从中就可看出关羽的“勇”,更是为他后面的“三英战吕布,刮骨料,斩颜良,文丑”而埋下了伏笔。而说关羽的“义”,就从操场为挽留他在曹营而费尽心思,又是美酒美人、万两黄金。而关羽都不为之而动开始,为送二嫂与少主而过五关斩六将,潜力走单骑。而在华容道中又再一次展现了他的“义”,为报曹操在军营的恩情而放走曹操。这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英雄更有着铁骨铮铮的真汉子的“义”。大无畏的英雄的精神与忠肝义胆的一起成就了关羽的一生英明。

“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的“奸”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说:“夫雄者,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从中便可看出曹操的野心与奸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尽管他多“奸”,野心多大,但还是被诸葛亮耍的团团转。在华容道中曹操更是被诸葛亮智算。曹操虽说他“奸”,但他在用人方面却是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他才会被计算,在赤壁之战中失败。人对于仁人志士更是以礼相待。“奸雄的表面内心也有着对仁人志士的尊敬与豁达大度,可野心太大的他最终还是死于此。

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看《三国演义》,品世事纷争。

篇八: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我国一部宏伟的历史小说。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灵帝中元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结义桃园,并和董卓,曹操,孙坚共同镇压黄巾军,起义军败后,为争权夺利,他们又开始互相残杀。经历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其中,刘备还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此后,曹操战败而死,奠定三国局面。曹丕自立为帝,刘备随即亦自立为帝。孙权授为吴王,司马炎代魏立晋,伐吴而天下复归统一。

在此期间,我提到了一个大人物,如果没有他,刘备就没有今天,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对,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称孔明。从诸葛亮浑泪斩马谡体现了他严于律己,公私分明,顾全大局。从草船借箭体现了他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诸葛亮如此历害,何不让人佩服?

大家都知道,我们班有个“混世魔王”——郎增炜。大家都对他退避三舍,敬而远之。只要他喜欢,无论是谁,他都可以欺负个遍,那些被老师安排与他同桌的同学,更是成了他公开欺负的对象。一会儿橡皮不见了,一会儿铅笔跑桌下了,一会儿背后被贴了纸条,上面画着一头小猪,一会儿哪位女同学的辫子被揪了,惹得她大哭。因此,他也成了老师办公室里的常客,老师也为此头痛万分。但是在三年级的某个学期,老师竟然安排我和他成为了同桌。顿时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害怕,恐惧,烦躁,刹那间,心里的那些小魔鬼全都爬了起来,不断的在挑衅我。我的脑子里不停的涌现出同学们被欺负的一幕幕,无数个怎么办在我脑袋里打转。同学们用同情的眼神齐刷刷地看向我,显然,我的脸上刻着三个字,不愿意。但是老师却视而不见,放学后,伤心的我背着书包回家了,我所有的一切变化都逃不过妈妈的眼睛,这不一进门,妈妈瞥了我一眼,问道:“怎么了?今天心情不好?”原本内心就委屈的我,一股脑儿地向妈妈吐槽起来,说着说着,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妈妈不紧不慢地抽出一张餐巾纸为我擦干眼泪,微笑着说:“首先,妈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老师这样的安排也自有老师的道理。你要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把局面翻转过来,反败为胜!”

妈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学校,刚坐下,拿出学习用品,就看见郎增炜悠哉悠哉地走进了教室,看到他的那一刻,我的心不由得打了个寒颤,脑子里马上回想起妈妈昨晚对我说的那番话,给自己鼓了鼓劲儿。转过身子,两只眼睛直视对方,郑重其事地对他说:“郎增炜,这个学期我和你成为了同桌。但是,有几件事我们俩得达成共识。”郎增炜先是一愣,然后挤出两个字:随便。“首先,咱们两个必须和平相处,你不能随便动我的学习用品,其次,如果你在学习上有什么问题,或者不懂的地方你可以来问我,我会帮助你。课堂笔记如果来不及做,我会借给你,你觉得怎么样?”郎增炜足足愣了三秒,他或许被我当时的勇气震慑到了,默然地点了点头。我暗自窃喜,就这么通过了?就这么简单吗?我竟然把这个混世魔王给拿下了?激动的心情无语言表,原本天大的事,瞬间变得如此简单,真想立刻回家和妈妈分享我当时的心情。

渐渐的,我和郎增伟之间建立了某种默契,我会为他讲解题目,他呢,信守承诺,再也没有欺负过我,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被其他同学欺负时,他反而会挺身而出,为我解困!顿时,让我对他的看法瞬间改变,我们也成为了好朋友!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是诸葛亮的时代,还是现在,都需要用智慧和勇气去战胜困难,看了三国演义,我更加明白了妈妈的用心良苦!她就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军师。

篇九: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耳边仿佛又吟起了这首词,我又情不自禁去翻开《三国演义》阅读。急忙翻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其实在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些吃不消的,我无法理解书中的场景,语言所富含的意义,越往后就越进入角色,最后就完全沉醉在里面了。书中的人物就仿佛在我的面前,诉说着他的喜悦,他的无奈,他的愤怒……

在书中,我最喜欢蜀国。我非常敬佩“五虎上将”马超、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开国皇帝刘备刘玄德。他们骁勇善战,又那么仁义。而我最喜爱的,是聪明机智,凝眸知地理,仰面识天文的卧龙先生诸葛亮,他的心中仿佛就装着军队,装着阵法,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围魏救赵,骂死王朗,火烧赤壁,遗计斩魏延……他一次次的令读者感叹,其中,使我最感兴趣的是,三气周瑜,他的计谋使人忍俊不禁,他吩咐赵云守住城,待周瑜来到时,又令人去攻周瑜的寨子,他们的口号是:“活捉周瑜。”周瑜气得箭疮复发,跌下马来,被人抬了回去。到半路上,又看到诸葛亮在山腰上弹琴,弹得正是周瑜的曲子《长河颂》。周瑜是个小心眼的人,平生最嫉妒诸葛亮,于是就要和他一决雌雄,让军士们向上冲,还没上去,诸葛亮安排的蜀军,就出来了,吴军寡不敌众,直接就愣住了,周瑜于是又气晕了过去。最后就去世了,生前最后一句话是:“既生瑜,何生亮!”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周瑜太小心眼了吧,嫉贤妒能。可诸葛亮却说:“周瑜不是嫉贤妒能,他是恨诸葛亮这样的才干为什么不能为吴国所用,否则也不会让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劝说诸葛亮降吴。

在书中,我最快乐的就是看到敌人中了卧龙先生的计策,或者被蜀国大将打败,最痛苦的就是看着英雄们一个一个的死去。关羽,张飞,赵云,刘备,诸葛亮……特别是看到诸葛亮与世长辞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卧龙先生自从刘备去世后,为了报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一直兢兢业业,扶持幼主刘禅。可是,天妒英才,他还是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了。那一天,一颗很大的星星从天空中坠了下来,他尽管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是想着国家,他把平生所有的结晶留给了姜维,还令人做了他的木雕,给那些大将军们留下了许多锦囊妙计,他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可歌可泣。

当然,这类忠诚的人,屡见不鲜,一次一次的令人感动,也告诉我们许多道理,骄兵必败,兵不厌诈……让我一生受益匪浅。感谢你,罗贯中先生,感谢你《三国演义》!

篇十: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东汉末年连年战乱,而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故事。罗贯中更是立足于现实,加以艺术的想象,塑造了一大批形象各异,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

我喜欢豪放不羁、志在千里的曹操,喜欢宽厚仁爱、礼贤下士的刘备,也喜欢过关斩将、勇敢仁义的关羽,喜欢在谈笑间令“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三绝”中被称为“智绝”的诸葛亮。

诸葛亮生性恬淡,他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出茅庐,却已知天下三分之事。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他精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尽职,每次都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利用他过人的智慧化险为夷。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在我眼中,诸葛亮就是智者的化身,草船借箭这一则故事便可见一般。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于是,便拿十天造完军事需要的十万支箭做借口,来威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就造好。于是,将信将疑的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情况。诸葛亮便请鲁肃帮忙准备二十条快船与草人。诸葛亮悠闲地度过了前两天,正在旁人代他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在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带着鲁肃与船队取箭去也。在靠近曹军水寨的情况下,诸葛亮下令让战船头西尾东,一字摆开,并让士兵擂鼓呐喊。江上雾大,多疑的曹操不敢轻举妄动,只能让弓弩手向诸葛亮的二十多条船射箭。一阵箭雨过后,诸葛亮又让战船头东尾西,继续受箭。待到天亮时分,诸葛亮的船上草人已扎满了箭,足够周瑜所求之数量了!当周瑜得知诸葛亮借箭的过程之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后人更是将周瑜“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津津乐道。

诸葛亮不仅有智慧,还执法如山,公正无私。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挥泪斩马谡”了。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出兵守街亭,诸葛亮虽有些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全家论处,诸葛亮这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却执意扎兵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所以当司马懿一发现马谡屯兵山上,便派人围兵山下切断蜀军粮草供应,使得马谡的军队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以身作则,严守军纪,虽然马谡是他的爱将,他也毫不徇私,而是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后人虽为失街亭而惋惜,却对诸葛亮的治军严明无私而由衷佩服。

此外,诸葛亮的一片赤胆忠心也是令世人赞不绝口,而最令世人感叹的就是刘备的“白帝城托孤”。

据说,关羽荆州失守,被俘,宁死不屈。刘备便出兵吴国,为关羽报仇。结果大败后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嗣子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少主的,绝不敢有一点二心。一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佐刘禅,内修政务,西和诸戎,平定南方叛乱,出师北伐,前后《出师表》感动了多少热血男儿,他不折不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故事足显诸葛亮之“忠”。虽然有人对诸葛亮浪费半生心血在阿斗身上颇有微词,认为如果他自立为王,汉室的兴盛就可以成为现实了。但我却不以为然,如若那样,诸葛亮还会是那个人人敬仰的、“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武侯吗?还会得谥号“忠武”吗?还会有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武侯祠的存在吗?不会!如若那样,人们再提起武侯,怕会不再记得他的神机妙算,不再记得他的满腹经纶,也不再记得他的运筹帷幄,而只记得他乃“窃国者侯”了吧?

正是这样集智慧、公正、忠义于一身的诸葛亮让我喜欢,让我感怀,让我敬佩!一代诸葛武侯,奇情真,苍天可表;其义忠,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古流传;其志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

篇十一: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诵到这里,你便知,这是我们熟悉的《临江仙》。或许用这首词来形容《三国演义》再合适不过了。

它“是那段历史的一座人才宝库,也是一部活的兵书,是一座军事大课堂。”这是袁阔成对《三国演义》的评价。里面记录着多少人才的诞生与毁灭,多次彰显了历史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定律。在此,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下三国主公们吧。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他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我认为他的“奸”却有一定的道理,那便是适应时代。

他比起刘备,孙权等人仅仅疑心太重。他曾误认为吕伯奢要杀他,在疑心的驱使下,便把他们一家杀了,并道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他虽疑心重,可能力非凡。以“献刀”为借口躲过董卓的猜疑;挟天子以令诸侯,征服群臣;凭自己的远见征讨出大片疆域。他出身贫寒却尽放光彩。在他身上争议不断,但却掩盖不住他的雄心,他,便是曹操。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事,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这便是刘备,蜀国开国皇帝。他性格宽和,不喜言辞,喜怒不形于色,但是胸有大志,专爱结交天下豪杰。连陈寿感叹道:“英姿雄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他的一生可以用三件事概括:桃园结义,与关羽、张飞结下生死之交;三顾茅庐请诸葛,从此扭转局势;白帝城托孤,作别英雄舞台。刘备白手起家,从草鞋小贩到国君之间,虽经历万般挫折,但迎难而上,成就大业。宿敌曹操也曾说:“夫刘备,今不灭,必为后患。”他一生以“仁”字为主,是当之无愧的“天下仁君”。无论何时他都不忘初心:为中原统一而生死。他就是张辅口中的:“威而有思,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的刘备。

元好问曾感叹道:“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的确,像孙权这样的明君在古代是少之又少。他劝吕蒙学习,培养出精英人才;他爱结交豪杰,获得大将周瑜;他怒砍桌角,稳定军心。

他不屑于旁人的评价和眼光,对待人才,一视同仁,这或许就是孙权成功的秘诀吧。我们不难发现,《三国演义》中没有太多关于孙权脍炙人口的故事,可那些都不足以遮没他英雄豪杰的事实。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我虽不是英雄,但我读过三国。在那段荡气回肠的传奇里,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英雄的舞台,主公的传奇,这些虽离我们渐渐远去,但一群英豪,一腔热血,成就了一番霸业。他们个个身负凌云之志,一腔豪气直冲云霄,这便是三国,便是英雄。

篇十二: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又一次细读《三国演义》,不知这是第几遍了,对它一直爱不释手,这不仅是因为它曲折有趣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因为每一次读它,都获得不同的感受。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最后终于王睿平吴,司马氏取代曹氏政权,建立晋国,最后统一天下。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三国演义》的从多人物中,最令我喜爱的莫过于赵子龙。他一身虎胆,有大无畏的精神,他在长坂坡怀抱阿斗,在曹操的千军万马中单骑纵横,如入无人之境,汉中之战,杀入曹兵重围,救出黄忠和张著回归本营,然后又打开寨门,单枪匹马迎战追来的曹兵,以寡敌众,随诸葛亮一出祁山,年已老迈还争做先锋,在凤鸣山力斩韩德父子五将,而且抢先入阵,“马到处,阵阵倒退。”街亭失守,率部撤退,独自一人断后,枪刺苏颙,箭射万正盔缨,不折一人一马,他戎马生涯几十年,虽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但也为蜀国默默奉献了他的一生。他的勇敢让我敬佩,他的无私更让我感动。

让人印象深刻地也莫过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他正直、忠诚、敬业、廉洁、志向远大。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兵法战术,足智多谋。他为助刘备完成兴复汉室大业。出山辅助刘备;连孙抗营,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益二州,形成三国鼎足之势,但刘备却因关、张之死,不纳他的忠言,草率出兵,以致损兵折将。白帝城托孤,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竭力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婵,恪尽职守,呕心沥血,一篇劝勉后主贤远佞的《出师表》,诚挚恳切,感人至深,之后,六出祁山,五次攻魏,却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他的无私,他的精神,他的品格,令人赞叹。

从古至今,也同样有着许多同诸葛亮、赵云一样的仁人志士为社会、国家、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舍生忘死。他们更多看到别人而不是自己,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他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有喜爱,也有痛恨,我痛恨的非奸雄曹操,而是奸佞董卓,他趁天下大乱之机率兵出击进入洛阳,夺朝政大权,祸国殃民。拜为丞相后,更是掠夺天下的金银珠宝,荒淫无度,最后死于吕布的方天画戟之下,这是他必得的下场。

现在的中国,也同样存在一些不正之风,特别是某些官员同董卓一样,凭着手中的权力,不为民服务,犯贪污人民的公款,贪图美色。唯利是图,祸国殃民。他们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将会被历史所遗忘,历史的耻辱柱上将永远有他们。

《三国演义》让我领悟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送人荆棘,手留芒刺。前者将名留青史,后者必将遗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