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71优秀范文>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精选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2022-06-22 03:46:59会员整理

篇一: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你说暗香浮动,刹那光芒;后来玉殒琼碎,疏影横窗。

宝黛初遇,冥冥中应了前世的约定,两人惊异对方那熟悉的面容,却不知,伊是何人?黛玉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而宝玉,仍是那个风流倜傥的混世魔王。精致的飞檐,在风中优雅地翘着,刻着绮丽的花纹,无言倾听尘世那无休无止的纠葛与喧嚣;古典的青瓦静静卧在空中,没有琉璃那么华丽的色彩,却在月光下折射出柔软的质感,等雨滑过时那细腻的视觉。府门口的两个石狮蹲坐着,凛冽地在无形中制造出气场,属于贾家,属于荣、宁二府永久的威严。府宇间雕梁画栋,院里园里更是一片花海。贾家这般奢华,宝玉黛玉都被贾母所宠爱,而府内各人都平平安安,快乐幸福,宝黛二人的这条路就是宽阔的大路,看上去没有任何险阻与艰辛。

你说窗外海棠,锦屏鸳鸯;后来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宝钗或许是宝玉黛玉的羁绊,黛玉葬花,“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句诗不知哭痴了多少人,为黛玉的悲情;宝玉传帕,“横也丝来竖也丝”,这两条半新不旧的手帕,包含的只有思念,是宝玉的深情。宝玉黛玉这一路如此坎坷,路上,陪的人也是走的走,散的散。元旦探亲落寞,因贾政满脑子的荣华富贵,垂泪见过亲人而别。金钢含恨跳井,因王夫人落后的封建思想,不堪羞辱而化作冤魂。鸳鸯抗婚阴影,因贾郝三妻四妾的腐败观念,心理受到沉重阴霾。迎春误嫁委屈,因贾郝虚荣慕利而又贪财,从此被丈夫打骂。败俗的封建社会思想已害了不少人,贾府开始由盛转衰,宝黛身边的人也渐渐失散,或许这条路的尽头,是家破人亡。

你说彼岸灯火,心之所向;后来渔舟唱晚,烟雨彷徨。

从宝玉丢玉那一刻起,宝黛二人就即将分离。宝玉开始变得痴狂,而黛玉则是一病不起。宝玉成亲,贾府放出风声新粮是黛玉,可敏感多疑的黛玉怎会被蒙蔽,一个丫头告诉她,宝二爷迎娶宝姑娘,黛玉回到潇湘馆后,几日下来气息奄奄,焚了诗稿,看着它们渐渐化作灰烬,最终喊出了那句话:“宝玉!宝玉!你好……”宝玉成亲,黛玉归天。他们是被封建社会拆散、分离,梁祝最后化作彩蝶,比翼双飞,宝黛却是阴阳两隔,杳无音信。后来,贾府被抄,曾经兴盛的贾家已经衰落,那标志着封建社会思想的沦亡。最终贾母归天,宝玉中了举人后出家,看透了红尘。一曲终了,躲不过的悲局。宝玉不再是宝玉,他是仙家的僧人;而黛玉,她是天上的妃子,潇湘。

你说霞染天光,陌上开花与谁享;

后来烟笼柳暗,湖心水动影无双。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一枝冰清玉洁的芙蓉——林黛玉

绛珠黛玉,名别体殊,实乃香魂一缕所化,本为一人,从此深爱不已。

——题记

夏日聒噪的午后,我最喜欢坐在书桌前,静静地看一会儿书。书柜上所有书里,我最喜欢读的是《红楼梦》。和大多数人不同,我是因为一个人而喜欢了一本书。我仰慕的就是女主人公——林黛玉,透过她,我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园子里的儿女情长,更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喜欢黛玉,慕之西子貌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一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先生只用这寥寥几句就把林黛玉的眉目之美,两靥之愁,一身之病,才比比干的心窍,美胜西施的形象跃然纸上,光看容貌,这样一个美人,怎叫人不心生爱怜?

图片

喜欢黛玉,爱之咏絮才

薛宝钗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诗以载道,不过以图家人之乐。”但黛玉却将文学视作最忠诚的知己。从正统的《四书》到杂剧《西厢记》《牡丹亭》,她无一不通,作诗更是信手拈来。更令人啧啧称赞的是她的品诗境界很高,连李义山的诗都入不了她的“法眼”。那日她自告奋勇教香菱学诗,指导她学诗要“不以词害意”。真真这个颦姑娘,在现在这个“文艺青年”层出不穷的时代,许多人对于那些有着艳丽词藻配上古风图片的文章文字一阵猛戳转发,可是距今三百多年的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却知道写诗立意要紧,断不可流于词藻。大观园才女如云,但将写诗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唯黛玉一人而已。

她的才华绝不止于诗文。走进《红楼梦》,除了“秦可卿托梦”外,黛玉是唯一一位表露对贾府未来深深担忧的人,她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真个见微知著林妹妹!

喜欢黛玉,忠之真性情

在看似繁华的大观园里,黛玉可以说是最没有亲和力的一个姑娘了。身世与她相似的史湘云不愿和她同住一屋,下人们更是说她“刀子一般的嘴”。可是却没人知道,巡盐御史的独生女,带着最后一丝希望投奔亲人,却因为贾府的冷漠“冷月葬花魂”。没人知道,这烟柳繁华的大观园对于这个寄人篱下的姑娘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寒相逼。”在这样的情况下www.71best.cn,她的脾气,她的尖酸刻薄似乎有了解释。

尤瑟纳尔说过:“史上最肮脏的,莫过于自尊心。”可是即便肮脏,黛玉孤寂的一生也需要这自尊心如影相随。那日,周瑞家的送宫花来了,她冷笑一声:“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难道林家小姐真的在意的是一枝花吗?你且听听周瑞家的原话:“各位姑娘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原来,别人都有了,可剩下的却只能给林姑娘了,这又如何让人不心疼?

贾府是一个大熔炉,在严明的生存规则之下,自上而下的压力面前,所有人都学会了隐忍圆润,薛宝钗更是人情练达,八面玲珑。但林黛玉始终倔强地捍卫着自己的棱角:迎春出事的时候,是她哭得最厉害;自己病重的时候,嘱咐袭人隐瞒自己的病情,因为怕宝玉担心;对下人,她愿意教香菱学诗,愿意与紫鹃姐妹相待,显然与薛宝钗相比,黛玉的情商不低,可这终究还是选择的问题!“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她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但直率就是她的力量!

喜欢黛玉,感之系深情

三世太虚幻境,少年眉目清秀,只一个身影,她注定用一生的眼泪报答前世滴水之恩。黛玉是大观园里唯一一个拥有爱情的人,大观园里姑娘比比皆是,但懂宝玉笑点的只林妹妹一人了,她从不劝宝玉考取功名,她更偏爱他顽石不化。记得那一天沁芳闸柳拂清风,落花成荫。宝玉托茗烟捎来了《西厢记》,本是世俗眼中的淫词艳曲,黛玉却不躲闪,她笑着说:“果然有趣!”听罢,宝玉更加欣喜:“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就是那多愁多病身。”

前世,曾记否?太虚幻境,你是神瑛侍者,路过绛珠仙子,你的滴水之恩,今生她化为凡间女子,泪尽以报,这一生,她唤作黛玉,可是木石前盟却败给了苦心孤诣的金玉良缘。

可是我却爱透了她的深情!

喜欢黛玉,她属于所有时代

一部红楼,她的人设最奇特,四世列侯,五世世家的家族在和平年代却仅余一个孤女,一个柔美娇弱病态的女子却满腹屈子、子建的才情。有“叹人间,美中不足方今信”,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在我眼里,林黛玉比白海棠更高雅,更洁白。从她身上,我学到了要永远保持率真,以诚待人,勇敢追求爱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她在那个时代香消玉殒,但她属于所有时代。

上下五千年,她是林黛玉。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题记

“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这句话出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虽然距今已有很多年,但我认为同样适用于当前社会,因为社会是由千千万万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红楼梦》讲述的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及其表妹林黛玉的爱情为主题,描述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以及中国上层家族成员及其众多奴仆和丫环的日常生活。《红楼梦》里,有精明泼辣、圆滑狠毒的王熙凤;多愁善感、才思敏捷的林黛玉;叛逆多情、贪玩厌学的贾宝玉……家庭成员中有的善于溜须拍马、有的善于经营钻研、有的善于风花雪月……却没有一个人会考虑家庭的和谐,更没想过去善待他人。

当我看完《红楼梦》时,我有些埋怨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的结局写的那么悲惨,与故事开头的繁荣景象一点也不符合,但是后来我也渐渐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的残酷,只有爱才能继续在这个残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

在这本书中林黛玉让我对她感到怜悯,因为她父母早逝,没有任何的亲人,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痛失亲人,寄人篱下的痛苦。虽然她进入了贾府,衣食无忧,但是心思各异的贾府众人,又有谁是真正关心和爱护她,随时考虑她的感受呢?她才思敏捷却又多愁善感,在贾府处于利益考虑,夺去了她的感情寄托后,她最终吐血而死,只有她身边的丫头默默地为她哭泣。看到这里我多么庆幸自己有一个完整的家,有爱自己的家人,有着温暖的爱包围着我,但是不懂事的我却一点也不珍惜,常常以为父母不爱我,因为他们批评我。

记得有次大扫除,全家都在努力的打扫,而我却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的看电视、吃东西,还边指边说:“天天,你拿扫把和畚斗;爸爸,你去拿水桶和拖把拖地;妈妈,你去厨房洗菜!”看我对辛苦打扫卫生的爸爸、妈妈和弟弟指指点点的,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便开始批评我:“你都多大了,还这么好吃懒做,你应该像湘悦学习,成绩又好又勤劳!”我开始反驳:“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拿别人的优点和我的缺点比!”妈妈也生气了:“等你走入社会看你怎么办!”说完,妈妈便气呼呼地洗菜去了。当时我不以为然,后来通过报纸、网络,看到一些不幸福的儿童的报道,我才明白自己成长在一个日新月异的美好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我是多么的幸福。我要珍惜我的幸福生活,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增强本领,用最优异的成绩去拥抱美好的未来;我要爱护自己,爱护弟弟,像父母爱护我们一样去爱护他们,因为爱是相互的。

一本《红楼梦》,给了我许多的道理;一个林黛玉,给了我无穷的伤感;一份爱,给了我无限的幻想和憧憬。

《红楼梦》展现的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有很多情况在现在的社会也是有的。没有亲情和爱的家庭,就没有和平的社会。为了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安定,我们更应该珍惜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

篇四: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对于这本文学经典,鲁迅先生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缠绵,革命家看排满,流言家看宫闺秘闻。”还可看到美食佳肴,楼台建筑,诗文词颂等。可谓包罗万象,煞是好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还没有一部书能像《红楼梦》一样折射出永久的魅力,经久不衰,使人百看不厌。《红楼梦》全书结构紧凑,情节生动有趣,语言绚丽多彩,刚一出世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管是王公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争相阅读,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充分说明了《红楼梦》在当时的深远影响:“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那《红楼梦》全书的精彩自不必说,只挑一小段,就能看出曹公之功力,就说说《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吧。

先说说其热闹,丫头婆子的吃穿用度已是不凡,进了这大门,又进垂花门,转过插屏,又拐来拐去,方领略其大家风范。见过贾母后,借黛玉之眼,为文中主要人物描了一副素描。那一个个,皆是珠光宝气。每个人的举止神态,风度气质,却皆有不同。

再细细品味,各人的出场方式也皆不同。有的搀、有的扶、有的请来、有的自个儿跑了来、有的借故不见、有的小心翼翼、规规矩矩的,有的放荡不拘、引人注目。偏偏那“凤辣子”,就是与别人不同,还未见其人,就先闻其声了。还在后院就喊上了,令黛玉纳罕,也让读者心生疑惑,此人到底是谁?怎如此放诞无礼?待人一进来,又逼得睁不开眼,浑身上下鲜亮夺目,足见其贪婪神色。待看清其面目时,只觉体态风骚,身量苗条,含春粉面中却透出一股阴气,叫人不敢亲近。只是可怜黛玉,被凤姐拉来拉去,被动得很。这凤姐又时悲时喜,虚假得很。也亏凤姐那套经典台词,曹公竟想得出来,拉拢这个,拉拢那个,足见其八面玲珑。

再说贾政、贾郝两个“活宝”,曹公用虚笔免他们出场,免得读者生厌。再说把个宝玉也藏得好,最后一个露面。两个主人公初次见面,一惊一笑,暗含悲情,为下文做好铺垫。

说起《红楼梦》少不得要提起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初读便很不喜欢,几乎是捏着鼻子读完的。前八十回的精彩故事在高鳄眼里,简直就是张人物关系表。到后四十回,黛玉竟然没有劝宝玉读书,再到“沐皇恩”,让人无语。高鹗的续写,破坏了《红楼梦》的整体美感,无视曹雪芹先生的本意。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佳人的香消玉殒?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篇五: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吾于十年级时初遇《红楼梦》便一发不可收拾,后常拿过往自比黛玉。幼时只知其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未曾见过纸版亦不曾购,受遇之时废寝忘食记忆犹新;今日有幸得以二次回顾,竟发现此前吾之认知实乃有误,故作此记。

怪道人言,不同年纪,不同过往,对其认知不同,所言甚是。

高一粗略阅后认为黛玉是宝钗为首等害死的,现纠正:黛玉确实有跟宝钗不和确是由于黛玉自身想法所致,宝钗倒一如既往心平气和(虽说宝玉留有遗腹子,但宝钗还是从嫁与宝玉后苦难接至),但从宝钗肯指明黛玉不该看外传不入流文章并肯指出黛玉不妥之处后两人真正做过一对姐妹,宝钗家未落败之前亦是补药+关心劝解黛玉,黛玉也曾私下与薛姨妈母女相称。

第二是巧姐儿并非嫁与刘姥姥孙子,但巧姐儿确实是刘姥姥救下的,最后是刘姥姥做媒配与屯里一个财主家的秀才儿子。

第三是贾兰是贾珠的儿子是贾政的亲孙子,文末宝玉了结尘缘时有说贾兰会是将来贾府的大依靠。

还有迎春探春惜春,元春是看小戏骨时说有怨过家里人送她到见不得人的地方去,迎春嫁出去被孙家虐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紫鹃服侍。史湘云嫁的如意却没能持久。妙玉是在贾府进贼那日被贼人看见容颜后在打坐的时候被准备下海作强盗的贼人掳走但是妙玉不从被打死,后面海盗被抓。

香菱文末做了大赦被赎出来薛藩的正室生了一个男孩难产,甄士隐最后的尘缘是接引他原名英莲的女儿,她是全文中最先出现的妹子也是最后一个。

再说宝玉并未此前认为在得知黛玉已死后即要出家,纠正:宝玉回归原身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给返程的家政磕了四个头,宝玉顿悟是和尚最后一次过来要玉但王夫人等不给后出去跟和尚说既然玉不能给那就带我走吧,此前宝玉发病要去是和尚把玉送来得醒又因丫鬟一句话顿倒入了一次太虚幻境并记住了他自己偷看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和副册,文末宝玉顿悟后专心为科考用心并中第七名举人后正式离家,文末宝玉尽完尘缘后贾政休书回去说他是下凡历劫先已圆满叫家人不必找寻,圣上最后封宝玉为文庙真人。

还有一个:文末空空道人二次经过青埂峰发现字迹依旧且文后历叙收缘结果的话头后二次抄录石头记后想找人让其流传世间,先是找到睡在渡口的贾雨村,后贾雨村告知空空道人:“你须待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到一个悼红轩中,有个曹雪芹先生,只说贾雨村言托他如此如此”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从高中第一次看红楼梦,再到刘心武谈红楼梦里说秦可卿如此如此,再到毕业后二次看红楼梦,确实有很多想法,但只一句,不愧是名著。

篇六: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乃中华文化之瑰宝,其造诣,不是几句言语就能道尽的。此文只因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作者曹雪芹,生于富贵风流之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曹家因亏空获罪,从此一蹶不振。面对贫困潦倒的境遇,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造就了红楼一书。其所涉及领域之多,如:诗词歌赋、园林艺术、琴棋书画、对联匾额、美味珍馐……文化底蕴甚为丰富,堪称文化艺术界的珠穆朗玛峰。

此书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贾府真正的兴盛是由一位名为贾元春的女子开始的,因入宫成了皇帝的宠妃,整个家族的受益不计其数。后贵妃省亲中,曾默默叹息贾府奢华过费。元春小小年纪入宫成了贾府在富裕之路上的支柱。在杂乱的后宫中无人怜悯,无依无靠。她在红楼梦中算得上是昙花一现,夜间开花又即逝。她的出现,开始贾府。的兴旺,她的死亡,也敲响了贾府败亡的丧钟。这个贤孝才德的女子,终究也是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罢了……

书中贾,林,薛三人也是众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一个阆苑仙葩,一个美玉无瑕。贾林二人的木石前盟,叫有缘无分,贾薛二人的金玉良缘,又叫有分无缘。病如西子的林黛玉,身世孤苦,寄人篱下造成了她的多愁善感与生性孤傲,初读红楼梦是,只觉她及其不凡,在周围人都在劝导宝玉好好学习,好好继承官职时。只有她,和宝玉一样,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可言,不断的反抗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但终究逃不过社会的爪牙,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不断产生冲突。落得个“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结果。

薛宝钗,品格端方,天质聪慧。既是封建淑女的完美典范,又是个封建礼教社会的悲情女才子。在贾府中,为了生活,多以假面示人。封建势力的帮凶,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善用手段,都成了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一“热”一“冷”造成了这个人物既复杂又丰富的形象。

她很美,无情却也动人的她,总能将情感压制于理智之下。即使坐上了贾府少奶奶的身份,这封建社会的产物终是成了个孀妇。不知可有人记得“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的王熙凤?作为封建时代大家族中工于心计,泼辣凶悍,善使手段的代表,一出场就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生龙活虎。隐藏于那满面春风下的凶狠,那一颦一笑背后的残暴。却又含有八面玲珑之心,治理起贾府来井井有条。她具有着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是个讨喜的角色。不过,还是落了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四个人物,四段不同的故事,四个同样的结局,红楼梦的过人之处在于描述人物的过程中不断暗示着人物的悲剧和现实封建社会的昏暗。上上下下塑造的二百余个经典人物,不禁让人忧,让人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曲红楼蕴含人间悲欢情愁,使无数人为之动容,留下了惋惜之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不管是曹公也好,续写人也罢,都不会影响到红楼在世人中的地位。我们都知道,在那遥不可及的地方,有一座贾府,不断的上演着幸福与悲哀交错相加的故事……

一段故事,终是完结。一曲红楼,道不尽,梦未完……

篇七: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我恨生前未积缘,诗山书海伴流年无端坠入诗书梦,阅却三千烦恼文。

——题记

曾有人说过,将一本书,搁于小窗,任清风翻阅,亦是流年中的浓醉,醇香而清洒,而于我,独坐有风的幽窗畔,静心闲翻,亦是铭在岁月中的惊艳。

世人俱赞《红楼梦》中诗词皆佳,然而又有多少人,入心地读过,入骨地思过,清浅地访过曹雪芹的心呢?惟有细细品来,才会显出别样的韵味。

沁芳溪联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人赞之妙,妙于何处?此联不着一个“水”字,但笔起笔落之间,满纸便溢满了碧波漾漾。又如咏白海棠,林沁芳溪联曰:“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人赞之妙,妙于何处?此联不着一个“水”字,但笔起笔落之间,满纸便溢满了碧波漾漾。又如咏白海棠,林黛玉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被多少读者奉为绝唱,此诗之风骨,三分柔情七分愁,字字叩心,仿佛那一株白海棠就在那里,素白如雪,又凝了淡淡的幽怨,仿佛林黛玉也就在那里,如芙蓉含露,眉宇间是化不开的忧愁。反观咏絮之词,薛宝钗词尾云:“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短短十个字,却是字字珠玑,完美概括了薛宝钗的人物心性。人曰:“以我手,写我心。”然而曹雪芹,一生筑一梦,“以我手,写众心。”却亦能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境界。纵有“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的用心,却更因曹雪芹广览群书,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书,都是他的“掌上花,心头好”,所以,这一梦,才会穿越百年,令多少人沉于梦中,再难醒转。

再读《红楼梦》,又是一番别样的风景。

《牡丹亭》杜丽娘词云:“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多少人为红楼女儿的悲苦拿去扼腕叹息,清灵美玉陷泥淖,如一场戏,猜得着开头,却猜不到结尾。

看似这不是命——若是真正坚强有才,就应当在府中变故之际明哲保身,免受泥淖之污。

然实则这确是命——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下,她们仅会吟风弄月,多愁善感,在家族靡溃之际,所能做的,仅是耳耳,有的流浪四方,无处为家,有的香消玉殒,魂归离根,锦绣年华付与断壁残垣……

有多少人,沉醉于这一梦中,就这样眷了一生,念了一生,反却韶华空落,生了那满腹愁肠。只有书读百遍,其义方得“犹抱琵琶半掩面”,多少人穷极一生所追求的,不过是信手翻书,浅吟而铭的,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定数,那么,请托起一本书,无惧于波涛汹涌,自有山水相迎,读书,缘何?不过个中冷暖君自知,若有至淳、至真的气质与作为,便可在菲薄的流年,给自己找一方憩息的天地。

潇湘馆联云:“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也不知林黛玉独坐潇湘幽窗是一种怎样的心境,然而我不必去想,在暖暖的落阳下,只是独坐一方角落,“幽窗读罢心已静。”

篇八: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题记

度过了无尽的时光,回头一望,才发现剩下的喧闹早已变为了寂静。如同流星坠入了深海,失去了它往日的日月辉光。曾经的大家庭,也似落了个白茫茫大地,存在在我的存在。

谈笑间,是灵魂的摆渡。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显得沧桑,唯有林黛玉进入贾府的那一刻起,一切都显得与众不同。也许,当那小巧玲珑的眼神被宝玉吸引之时,黛玉的生死已经暗暗注定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林黛玉在贾府人的面前毫不掩饰自己的才气,保全自己搬入贾家的尊严,又在贾宝玉的面前显的一无所知,来获取他的芳心,在贾府里,也许这是她唯一可以放下尊严,坦荡交谈的人了。对于一个身份低微的林黛玉来说,本应在这个家庭里充满了冷漠的目光,但是恰恰相反,所有的人都对她待以真诚,用以真心。尼采说过:至少我们有了追究根底的惯性,有了在乎真假回馈的心灵,我们的生活到处充满着怀疑,也正因此才能透露出它们的温馨,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沉默就如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既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欺骗自己。从此刻,她的灵魂就印在了这个家中,也许所有的故事都如同四月的蔷薇,九月的江水,谈笑间,一切都化为虚无。

等待后,是泪水的陌路。

谁的眼角触得了谁的眉,谁的笑容抵得了谁的泪。曾几何时,看到这句话,就想到了林黛玉写下《葬花吟》时的心酸,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有谁能怜呢?父亲的离别之苦,宝玉的冷漠之悲集于一身,已经似乎让她有种历经世事沧桑,看透世态炎凉的无奈了。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的你迫切了,你觉得负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可能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在贾宝玉的凄凉之下化解了自己所有的埋怨。汪国真说过:世上最美的,莫过于从眼泪中挣脱出来的那个微笑。花开若相惜,花落莫相离,这才是《葬花吟》真正所要吟的。对于林黛玉,一切甜美的羁绊最终都将是沉痛的负担。也许因为失去过,所以在乎过,更加珍惜过。只是,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她要强,有追求,任何人的玩笑对她来说都是侮辱,就像被史湘云嘲笑是戏子的那一回让她难以忘怀,所以她正如同《黑执事》所说的:时间能冲荡痛苦,但是,我并不想用时间来治愈一切。

回过头,一切都不在追溯。

有时候遗忘,是最好的解脱,到了最后一切都悄悄的飘散了,不知黛玉的眼泪灌溉了地下的小草,来年会不会长出一地的记忆和哀愁。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个梦幻的红楼,不是因为思念红楼,而是因为需要红楼,如同林清玄所说:如果内心的红楼从未苏醒,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一座缥缈的红楼。望着林黛玉临死前的醉生梦死,那短短对贾宝玉的憎恶后,使所有的年华都老去。也许,梦里的花是不会飞到梦外的,像死去的人是不会回到昨天的。终归回到的还是南柯一梦,也许我们是得不到真正的爱的,真正的爱要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和灵魂的深度,但事实这都将是我们生命中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最美的人就在身边,最爱的人就在对面,就足够了。

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任何人。红楼梦的一生,也只是曹雪芹一场永生永世没有做完的梦罢了。

篇九: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一曲《红楼梦》,将人世间的哀情道遍:一首《葬花吟》,把宝黛带之间凄美的情丝化为虚无,把无尽落红悲声唱尽。悲哉,叹千古幽情终虚化;泣哉,怜痴情儿女尽成灰;忧哉,恨百代家业只凋零。红楼兴衰,世间百态,人间离合,便是曹雪芹倾注一生的血与泪记录的。那被记录下的凄美的文字成就了旷古无今,悲情凄美的《红楼梦》。

谈起《红楼》,又有几人不知,几人不晓?《红楼梦》倾注着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朵耀眼的奇葩。小说从四大家庭清末的荣辱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二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二府由盛及衰的过程。曹雪芹以他细腻的笔触,悲凄的情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人情世态的历史长卷。他所写的贾府繁荣似锦的日子,可能有反映康熙盛世的意思,但作者亲自经历了自己家族的没落,深深感悟到福祸相依的道理。所以书中也暗示了封建制度腐败和必然衰败的道理。

就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所写一样,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曹雪芹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再次描写贵族生活的浮华、浪费和奢靡,也为后来家族的没落埋下伏笔。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隔断了世俗与肮脏,可贾府的衰落并不可逆转,小小的一园不可能避免着另一爱情悲剧上演……

那一年,那一天,阳光晴好,碧空如洗,一位水一般的姑娘怀着一颗忐忑的,期待地走进了为她一生所牵的大院深宅,遇到了命中的他。她多愁;他多情,从此,她在这深宅里植根他的身边,她的心,她的情,都被他牵绊。她是黛玉,痴痴葬花,他是宝玉,痴痴恋她。

其实曹雪芹对黛玉,是充满怜爱与惋惜的,“两弯罥眼眉,一双含情目。娴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这样的女子上天不知如何创造,但是,真实中这样的一个女子,身世却异常凄凉。自幼丧母,不久又丧父,父母双亡的她无奈寄人篱下。在别人眼里,她黛玉是幸福的,贾母,王夫人对她疼爱至极,宝玉视她为红颜知己,她对宝玉有情,宝玉对她有意。可又有谁知道她的苦楚?本与宝玉之间的金玉良缘,却因宝钗而缘尽。她只是失了父母的孤女,不比她,有母亲疼爱,哥哥护着,她只是有着那满腹的才华和那段青梅竹马的牵绊。她的心,为宝玉愁;她的泪,为宝玉而落。

可是,纵使她为曹雪芹所怜爱,她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她与宝玉有着青梅竹马的牵绊和两情相悦的情丝;也终究敌不过世俗的婚姻,终究敌不过那为“冲喜找玉”而将新娘换成宝钗的做法。她回到自己的院子,因积郁的愤怒,一口刺眼的鲜血喷到地上。在自己所爱之人和另一个女子的良辰吉时,这个水一般的女子走了,化为虚无。

在常人眼中,黛玉或许是尖刻,多疑,柔弱的。更有甚者,认为黛玉太过任性,自己造成了这一幕牵动人心弦的爱情悲剧。在他们看来,当今社会更需宝钗这样贤静庄淑的人。而在我看来,她却是在柔弱中带着几分刚硬,似翠竹一般不屈、刚毅。她在金陵这个灵秀之地,绚丽的绽放,又在金陵这个腐朽之地,无声地凋落。上天注定她最终要离开,或许,在她看来,腐朽的贾府已无她的容身之处,倒不如回到太虚幻境,继续做自己的绛珠仙子。这应是她最好的选择。

曹雪芹的一生同这《红楼梦》中二为主人公凄美无果的爱情一样,挥洒着自己的血与泪。只是同样,就算他倾注一生的血泪,红楼一记也终未完成。这又何尝不悲?可这也并不妨碍人们对《红楼梦》的痴迷和喜爱,在红楼之梦中,看到贾府的支离破碎,看到黛玉为情心碎,不禁感慨万千:

红楼倾倒,碎了梦,亦碎了心。心碎,情碎,梦碎,惟凄美长存于世,牵挂至今……

篇十: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我在第一次阅读时,的确也被他们的爱情故事吸引。我再次阅读的时候,觉得王熙凤别有一番风味。

首先是“辣”得能干。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力大管家。她有着“凤辣子”的绰号,她做事心狠手辣,对待下人们的惩罚,那真是让人看着也揪心。就如,她对待给贾二爷望风的那丫头,喝命要拿绳子鞭子把那眼里没有主人的小蹄子打烂了,而且威吓她说要用烧红的烙铁烙嘴,要用刀子来割肉,而且当即就拔下簪子戳小丫头的嘴。还有一次在清虚观时,一个道士无意中冒撞到王熙凤,她扬手一巴掌打得那个小道士站都站不住了。在这种地方,王熙凤的出手之重、之狠、之快,是名副其实的“辣手”。如果没有这“辣手”,大观园可能早就成废墟了。

其次是“辣”得有度。我从书中看到她的另一面,她更像心理学家,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辨风测向,对待不同的人,凤姐有不同的语言。举一个熟悉的例子,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来打抽丰,凤姐是怎样对待刘姥姥的呢?她揣摩对方的身份,彼此的关系。刘姥姥是一个年高秋古的农村老太太,她跟贾府并不沾亲带故,不过是偶尔来走动,但也不能够怠慢。凤姐懂得尊重他人,不愿意丢贾府脸,说:“我年轻,不大认得,也不知是什么辈数,不敢称呼。”“亲戚之间,原本就该有个照应才是,你又是第一次开口,不好叫你空手回去,如果你不嫌少,这二十两银子你暂且拿去。”她这一善举正体现了“予人方便,予己方便”这一实在道理。正因为有凤姐这样的“辣”管家,贾府才呈现“相安无事”。

再次是“辣”得有规。凤姐也是一个针对弊端能及时处理的人。贾府那么大的一个家,下人又那么多,有时真有人从中偷奸耍滑,凤姐针对这一点,立下了规矩,奖罚分明,以首犯为主。凤姐曾训斥过来升的媳妇,“既然托了我,我就说不得你们嫌了,我可比不上你们奶奶好性子,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这话说明了凤姐处理事情时在规矩面前人人平等的一面,这样让人说不出毛病,而且也作为警告,别想仗着谁撑腰不把规矩放在眼前。这规矩让凤姐撑起了就要垮倒的大观园。

王熙凤在她“辣”的性格下,也露出了“贪”的本性。凤姐的结局都是因为她的贪婪成性,要不,大观园还可以让她多撑一会呢。

想着凤姐的威风与悲剧,我佩服她那“辣”能力,叹息她为“贪”而毁亡。看着身边的人和事,我明白了:不管你多能干、多伟大,贪就可以毁掉你的一切!做人啊,踏踏实实是最重要的!

篇十一: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红楼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它的封面与插图。它的封面古色古香,只有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插图并不是那种色彩斑斓的图片,而是只有棕色与白色的朴素的图片,但是它几乎每隔两页就会有一幅图片。

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败落。而这个大家族中有两个性格鲜明的女人——林黛玉与王熙凤。

林黛玉拾起一朵朵落花,把它们装进篮子,全部埋葬了。还为了这些已经凋零的花落泪,作诗。从这种悲伤的神态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多愁善感。因此,贾母觉得林黛玉太容易伤心了,不适合当一家之主,于是就棒打鸳鸯,拆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或许大多数人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多愁善感体现出来是细心,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假如她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留心落在地上的花,又怎么会为了一些落花而作下一首《葬花》呢?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遇到一些可怜的事物,她也会去帮助它们。在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她对事物的怜悯或许会打动别人,让别人从心底里去尊重她。有一次,我看到了街面上有一位乞讨的老人,他十分可怜,满头银丝,脸上布满了皱纹。可是他放在地上的碗里却没有一分钱。这时,我想到了一些年过花甲却没有子女的老人。这令我十分伤心,于是我就去给了老人5元钱,后来大家也纷纷解囊,为老人捐了钱。然后,老人居然感动得哭了。假如我们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可怜一位老人,又怎会去帮助一位老人?

林黛玉十分柔弱,并且多愁善感,而一位与她截然不同的人——王熙凤也是我所喜爱的一位人物。

当王熙凤进了贾家的门的那一刻时,她高傲、爱炫耀的特点就通过曹雪芹的笔墨展现了出来,后来她富有心计、善于说话的特点也渐渐浮出水面。在书中,大多数人都被她刚进门时富有魅力的语言夸赞了,于是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可是当我们读了这本书后,大多数人都讨厌她,觉得她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可是,我觉得她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有的优点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比如她的语言十分精妙。有一回,林黛玉刚进贾府,她说:“妹妹长得真俊俏,真好像嫡出的大小姐啊!”这句话她不仅夸了林黛玉,还夸了嫡出的大小姐。一举两得,同时夸赞了两个人,将“精妙”这个词语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我读了红楼梦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精妙的语言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我的朋友看中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瓶子,她想把它买下来,可是阿姨说:“这个瓶子53元。”她听了,连忙说:“阿姨您真漂亮啊!这个东西40元卖给我行吗?我保证您以后一定会生意兴隆的。”后来,阿姨想了想就答应了。

王熙凤与林黛玉,各有各的特点,一个是八面玲珑,一个是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特点,我才如此喜爱这本书。

篇十二: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我在那一转角,遇上红楼一梦。

——题记

在大观楼的假山后,在沁芳园的小桥下。你可曾在那些地方留下了泪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或许哭的是这凄美的爱情故事,又或许是在为黑暗的社会哭泣。品读《红楼梦》,从中感受那些花香鸟语,感受那些社会的无奈与悲愤。那是几百年前的时空,也是另一个世界的悲欢离合。

《红楼梦》是十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不仅是中国文学之林的珍奇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海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写的主要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也看过电视剧版本的,近来花了好一段时间看了这本书,发现我对它越发的爱不释手。曹雪芹笔下的情景、人物跃然于纸上,仿佛自己置身于小说所描绘的精彩的世界里,小说人物的悲欢喜怒紧扣着我的心弦,由不得我不紧紧跟随着小说情节往下读。

在《红楼梦》中,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集中在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这三个人中。书本与电视剧的搭配,让黛玉那婀娜多姿的模样深深的镶刻在我脑海中。眉间隐隐笼着丝丝轻愁,似皱而未皱,如有轻烟缭绕,目中依稀有缕缕渴望,似喜而非喜,常有深情凝驻。一颦一笑无不忧伤。

有人知她的弱不禁风,有人知她向往自由,又有几人知晓她的那份坚强。林黛玉便是《红楼梦》中的坚强女子,有人说眼泪是懦弱的表现,但我觉得林黛玉的泪不是软弱,不是屈服,是对这黑暗的社会的无声的抨击。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她是多么勇敢,她用死来向社会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她在抗议!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有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为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黛玉与宝玉青梅竹马,最后却落得个孤独死去,宝玉最终与宝钗成了亲,她还是借以黛玉的名义嫁给宝玉的,也许有人会说她奸诈,但我觉得宝钗是全剧中真正的强者,她从不在人前为难他人,不与人正面起冲突。她的才华绝不在黛玉之下。我是很佩服她的,她说话从不造次,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即使是玩笑话,也是极为小心,甚至是无懈可击。她的才智也是罕有的,她不像凤姐无话不说,凤姐说话好似毫不讳忌,泼辣来形容也不足为过,心狠手辣,但她的才智绝差不了凤姐许多。虽说她嫁与宝玉为妻,宝玉待她也不薄,可宝玉仍是对黛玉念念不忘。最后,她已怀身孕,宝玉还是离她而去,出家为僧,留她独守空房。得到了他的人,没有得到他的心,最终也未得幸福,美梦终究一场空。

《红楼梦》中的黛玉,《北京人》中的愫方,都是为自己的一颗心活着的,在爱与被爱之间,她们更注重前者,对她们来说,只有这一颗恻隐之心才是唯一真实,唯一存在的东西。只有在爱着的时候,她们才感觉到自己真真正正活着。而当她在别人身上献出了她们的心血、爱,乃至生命时,她才真正实现了她自己。

“可叹停机的,看脸永续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后记

篇十三: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侬今葬花人笑旖,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诗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当上了初中后,读了这本书,感觉心里酸酸的。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叛逆观念。

这本书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贾宝玉是一个封建贵族阶级内部的叛逆者形象。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们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谷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

林黛坟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憎恨繁文缛节,从不逼宝玉做不愿意做的事。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林黛玉泪尽而逝。林黛玉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首词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但最终还是病逝。

这不也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女孩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了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的尖酸坏人,也有乐于助人,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自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有设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份洒脱与伤感。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出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然而其中有着美丽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我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便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舍不得,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直指向人们内心深处。

当我彻彻底底的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影阴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和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已,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关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应该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居乐业的时代,在生活中也许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去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伤感……

篇十四: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梦幻浮生,天长地久

原来,所谓地老天荒不过大梦一场。

——题记

何人知晓?社会悲剧亦含笑;无人知晓,自古爱情惹人恼。贾府之上,也曾望得宝玉与黛玉缠绵不断,然而,宝玉并未与黛玉走到一起。这究竟是造化弄人。还是月老无情?不,红楼梦,红楼梦,归根究底只是大梦一场,是黄粱一梦。醒时,休要怪罪命运不公,只是身为人类,终究是要走出梦境,回归生活的。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熟悉,宝玉似遇故人,忍俊不禁。读及此处,想来,月老并非像人们所说的那般无情。要说他没给宝玉黛玉结缘,那为何黛玉偏偏遇见了宝玉,而不是其他的花花公子呢?若无缘,那为何宝玉只在遇见黛玉时觉得似曾相识,而不是觉得曾邂逅过别的绝世美人呢?这就是冥冥之中触及不到的元!

“如今来了个神仙般的妹妹!”好生甜蜜,宝玉之口自然封不住他心中浓浓的爱意,初遇,便是便是惊涛骇浪般的夸赞。也许,这既是为后文看似海枯石烂,永垂不朽的爱情做铺垫,也是与凄凉悲惨的结局做对比。

后,众所周知,两人相爱了。

“短了谁的也不能短了我们俩个!”甜言蜜语,宝玉依旧,这似乎是人们口中典型的山盟海誓,可我并不如常感到幼稚。宝玉,黛玉,这对情人本就是情到深处自然成,这必定是金玉良缘,怎忍心拆散?心生同感:短了谁的,也不能短了宝玉,黛玉这对的!可,万一造化弄人?不,天亦有情!

“花开花谢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听闻,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娇柔做作,花期一过,怎能不落?不,你们不懂,这并不只是花的命运,这亦是黛玉最后的命运,暮然回首,我才发现黛玉早就对自己的结局有所猜测,早就对自己“花开花落”的孤独命运有所感伤。而我,亦对之前的盲目信任爱情感到可笑,亦猜到了茫茫人生大雾之中,宝玉最终难逃与黛玉走散的命运。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无需多说,众人皆知,宝玉最终娶的并不是他深爱已久的黛玉,而是宝钗。

似曾相识地感叹,“叶的飘落,是风的追求,还是树的不挽留……”有人说,这对良人并未走到一起乃是生活所迫,是封建时代的悲剧。我却不然,即使他们活在现代之中,他们亦不会走到一起。因为这就是一场梦,南柯一梦?

谁年轻的时候,没有轰轰烈烈地爱过一个人?宝玉亦是如此,他爱黛玉,他深爱黛玉,但他没有和黛玉走到一起,这就和万千大众没有与初恋走到一起的性质是一样的。缘本为冰,捧在手心中久了,自然会化。成了的情分,那是上天的恩赐;失了的情人,那只是孟婆的成全。

如莎士比亚所言:“青春是一个美丽的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宝玉没能和黛玉成家,可能,宝玉的梦醒了,便是最好的解释。

可人类不亦是如此?谁没做过甜蜜的南柯一梦?谁没在梦醒之时孤独寂寞?但时光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梦醒,不是终点,只是另一个开端。然则,梦醒之时,人们是应当重新回到生活之中,回到自己的社会部位上,继续自己的生活,续这生活的平凡,或是创造独一无二的神话……

篇十五:红楼梦读后感1000字

终于把四大名著又认真的看了一遍,现在我终于懂得人们为什么把红楼评为公认的四大名著之首了。在艺术成就上,红楼可以说当之无愧。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细腻,不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语言,一些大场面的描写。等等。

再者,它是一部关于女子的书。其男一号贾宝玉也是带走十足的女子特质:看男人为泥,污浊不堪。女子为水,干净,清新。不爱功名利禄,不爱齐家治国,不爱戎马天涯,不爱定国安邦。惟愿长居红楼,相伴知己红颜。这就是他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他想的是与自己的一帮发小一直相伴,地久天长,此生不渝。直到迎春、探春相继出阁,晴雯、黛玉相继仙去,他终看破红尘,了却凡心,皈依三宝。黛玉和宝钗算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吧。

先说黛玉,才高不让须眉,但知葬花玩味,木石前盟虽天定,不想金玉相配,可恨天公不作美。一朝香魂散,耿耿痴心有谁怜。本是寄人篱下,幸得知己如玉。她是个有个性的人,因为自己的个性得与宝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最终也是为自己的个性所累,贾母认为她性格乖觉,不如宝钗知书达礼,更适合做未来大观园的女主人。最后含恨而终,泪尽而亡。宝钗其实是可怜的,上知孝悌,下晓礼仪。

理家不输众儿男,终是良母贤妻。谁想金错配玉,无奈空披嫁衣。孤影幢幢,长夜寂寂,谁可倚?她自己对宝玉并没有那种海枯石烂,天荒地老之情,无奈被作为为宝玉冲喜的人,宝玉出家后,只得空房独守,红烛独依,以泪洗面。还好有宝玉的遗腹子,她最终仍是古代良母贤妻的典范。

一曲红楼,其实是大观园的衰落史。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么大一个大观园,从外面来打倒是不大可能的,所以败坏总是从里面开始的,从子孙们的吃喝玩乐,赌钱吃酒开始的。从上到下,真正务正业的没有几个,而且还极度奢侈,元春省亲的时候索性直接建了一座省亲别院,几次重大的葬礼都是极尽华贵,从老太太而始大家整天做的最多的恐怕就是宴饮游园。结果导致日益亏空入不敷出,最后抄家时问题就开始浮现了。

还有大关于表面平静,其实内部矛盾重重,嫡出和庶出的矛盾,丫鬟和主子的矛盾,丫鬟和老婆子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都为大观园的衰落起到了负面的效果。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打败你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只要自己不乱,别人很难打败你的。红楼还是一部很百科全书式的书籍。它对当时的丧葬制度、皇家省亲礼仪、药方、算命等风俗都有十分详尽的描写,可以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

红楼给我的感触远远难以用几百言来完全表达,待风清月高时,临风而坐,愿得与几知己细细玩味。